登录

低空经济现状趋势及应用运营环节发展建议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这都凸显了国家对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标志着2024年成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迎来发展的新机遇,预示着其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重点针对低空经济应用运营环节,从政府及企业的不同角度提出若干“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及发展思路建议。

一、国内低空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及制约因素

(一)发展现状及趋势

政策引领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从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低空经济概念首次写入国家规划开始,到2024年3月正式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出台,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上中央到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细化的法规政策,低空经济的发展逐步迈入“有法可依”的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政策支持开放低空空域。2023年12月21日,民航局正式发布《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对我国的空域划设和管理使用进行了全面规范。该文件明确将G类空域¹和W类空域²列为非管制空域。这一重要政策的实施,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轻小型无人机,以及通用航空在合法低空空域的运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此外,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安徽被选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

相关产业体系全面发展。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技术和物质两方面的全面支撑。技术层面,涵盖了航空动力、无人驾驶技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物质层面,则包括了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以及整机制造等关键产业环节。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航空材料、飞行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拥有众多领先企业,如宁德时代、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欣旺达等,这些公司代表了我国在相关技术上的头部实力。在低空产品制造领域,大疆、小鹏汇天、亿航智能、纵横股份等龙头企业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基础,促进了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而在航空器及其部件制造方面,中信海直、航发动力、中航电机等企业则展现出了行业领先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未来发展潜力逐渐凸显。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将在2035年达到6万亿元。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面广、市场需求大,在提升创新能级、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消费需求等方面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其中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运营服务产业占比最大,接近55%³。

(二)发展制约因素

体制机制设计仍需完善。虽然《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已对空域分类进行了重新界定,但当前仍然存在低空空域管理严格、低空飞行审批管理复杂等问题,暂时无法匹配低空经济高速发展下产生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低空经济技术发展仍处于探索及完善阶段,新兴应用场景下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仍有待时间检验。具体看,传统动力低空飞行器,“硬件”方面我国通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化率较低,在主控芯片、核心传感器、连接器、精密器件、碳纤维机体材料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材料研发制造存在短板,“软件”方面缺乏智能化、自动化的运营平台与管控技术;而新能源动力低空飞行器,又迫切需要提高电机能量转化效率和推进效能,研发新材料满足电池对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充电速度及使用寿命的需求,以及高可靠性、一致性、完整性的电控飞控技术。

基础配套设施供给不足。在低空飞行服务的实际场景应用中,低通用机场、航空器起降点、通信气象导航网络、城市低空地图数据、维修基地等基础配套设施是支撑安全、高效低空飞行服务的重中之重。此外,低空空域管控系统、无人机飞行信息系统、无人机反制系统等技术配套尚未建立共享标准规范。而现阶段,政府或企业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建设环节多、不确定性大、建设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快速增长的进程。

二、“低空经济+”多业态应用场景的培育思路

(一)低空经济+未来城市治理运营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低空飞行已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在城市交通、环境监管、森林防火、应急响应及城市巡查等领域,低空无人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既经济又高效的解决方案。各大城市可以考虑通过建立统一的无人机低空调度指挥平台,结合未来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定位技术,推动无人机能够在交通管理、社区监督、环境检测等多个场景下高效地运营监控和流量管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降低成本。

(二)低空经济+城市交通

2024年4月7日,中国民航局授予亿航智能首张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生产许可证,标志着eVTOL飞行器正式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并迈向商业运营。各地可结合自身城市的交通特点,特别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以先进的低空无人机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基础,建立起市区商业办公中心、机场高铁枢纽等关键交通服务节点之间的低空运输网络,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高效、定制化的点对点交通需求。

(三)低空经济+高效物流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大量劳动力投入下,国内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然而,在老城市“微改造”的要求下,面对部分城市老城区交通拥堵和郊区物流分散的挑战,传统公路运输方式效率较低。如若通过低空智联网的支持,无人机能够实现即时配送,可大幅提升配送效率。无人机的“支线+末线”⁴物流模式预计将成为满足未来物流需求的有效补充,实现航线内最快1小时配送,有效解决资源分配和交通拥堵问题,尤其在医疗急救和农特生鲜等高时效配送领域更能显示出巨大潜力。

(四)低空经济+低空文旅

“低空+文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与旅游体验,可以满足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借助低空飞行器,可考虑在城市中空旷的地标景点举办无人机编队表演和灯光秀,而旅游景区、公园和森林绿地等地域可提供低空观光和空中游览等服务,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选择。通过“低空+文旅”的创新模式,各地区可差异化打造自身文旅产业特点,提高各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推动旅游模式的创新发展。

(五)低空经济+智慧农业

随着国内农业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无人机的使用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用工数量及成本问题,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农业无人机是“低空经济+智慧农业”的重要载体,农业无人机在农林作物精细化生产和管理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有利于以精细化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地面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指挥,农业无人机可以在田间进行喷洒施药、撒肥、撒种、撒饲料等多种工作,同时完成植被保护、火情监控及促雨扑火等生产活动,满足农业多样化生产需求。

三、发展建议

(一)政府端

加速产业规划与协调发展。结合各城市自身的情况,如若处于低空经济的起步探索阶段,建议可考虑加强与深圳、成都、南京等低空产业先行城市的交流与学习,制定适合城市自身特色的低空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识别并解决低空经济在行业规范建立、基础设施规划以及资金和技术人才支持方面所遇到的挑战,全面调动和协调各类资源,引导各地区及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其自有资源优势,以实现低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并推动区域间的协同共建。

明确产业链定位与细分发展。低空经济产业链条长,细分领域多,涵盖低空制造产业、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产业及综合服务产业,建议各城市依托产业基础、城市发展定位及消费需求情况,因地制宜选择相关细分领域重点发展,制定对应的产业引入与产业扶持政策,快速建立起自身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带动城市社会经济与消费的提升。

加强开放合作,共建基础设施。建议政府主导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确立通用机场、城市低空飞行服务站和末端转运节点的规划与建设标准,鼓励国有及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布局。同时,建设市级低空经济产业园,提供产业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人才技术引入等政策,为城市低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企业端

转化资源优势,挖掘产业切入点。建议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探寻低空经济产业的切入点。这包括利用金融资本优势进行产业投资与产业引入,运用交通运营实力提供有序、高效和安全的飞行服务,以及利用土地资源完善航空器起降点、飞行服务站和客运货运基地等建设,通过全面的商品和服务融入开拓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全方位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

参与政策规划,把握产业主动权。在低空产业发展的早期,建议企业积极参与政策规划和行业标准的建立,利用自身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此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操性,在未来低空经济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创新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发展。建议企业重点创新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利用现有商品和服务,拓展城市物流、交通、旅游、社会治理、应急救援、智慧农业等多领域的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内在驱动力,不断推进低空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