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经济领域和城投行业的热点
(1)地方两会密集召开,截至1月15日,全国31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全部公布。整体看,2023年地方GDP增速目标平均值5.9%。
(2)1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表特别致辞,重提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1月14日,雷丁汽车集团创始人李国欣实名举报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现任县委书记王骁,称其为彰显政绩,逼迫雷丁汽车虚报企业工业产值及销售产值约46.83亿元。
(4)2022年12月30日,遵义道桥宣布债务重组安排,共计155.94亿元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00%/年至4.5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5)1月7日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上述5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新闻,其实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城投转型有着重要联系,小文老师延续行业新闻点评的写法,串联起对于近期形势的诸多思考。
二、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何在?
近期地方两会密集召开,全国31省份2023年GDP增速目标平均值5.9%,这个数值是不低的。那么,各地政府如何发展经济以实现既定的增速目标?
小文老师研读了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发现2023年各地政府发展经济的重点工作有三,分别是以提振内需为引领的恢复和扩大消费,以科技创新和制造强国为引领的工业现代化、以扩大有效投资为引领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什么发展经济的重点是这三个?
先说工业化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从城市经营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带动的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和制造强国带动的工业现代化,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两大驱动力。通过多年政府投融资的实践,小文老师发现这也是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发展经济最关心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公共服务和城市建设,解决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另一个是招商引资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解决工业现代化的问题。
再看恢复和扩大消费,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将其作为今年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原因何在?
一方面,这是各地贯彻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另一方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客观要求。有三方面的数据可以印证,我国消费的潜力有较大提升空间。
· 首先,我国消费占GDP比重约为55%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普遍在70%以上,相比而言有不少差距。
· 其次,截至2021年底,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居民债务与政府债务各自占GDP的比率分别为154.8%、62.2%与47.2%,考虑政府隐性债务和城投公司负债的政府属性,政府债务率预计在100%以上,企业、居民和政府的负债中,居民的负债率最低。
·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指出,我国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住户存款余额再创新高。
总结来看,针对政府、居民和企业三大主体而言,政府投资、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其结果则是三大主体的杠杆率提升(政府负债、居民贷款和企业融资)。简言之,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宏观债务的结构性调整(例如,以往政府投资驱动产生了大量政府债务,化解债务任务艰巨)。当然,政府在促进消费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做好服务民生、促进就业等保障措施。
三、关于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思考
2022年12月15日,在第五轮中国-欧盟工商领袖和前高官对话上,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时隔一个月,在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年会上,重提房地产是支柱产业。
中国房地产的政策,一直存在收紧~放松~收紧的周期循环。上一次政策收紧,始于2020年8月20日,央行和住建部出台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的“三道红线”政策,从资金端治理房地产行业的过热风险。此举对于长期处于高负债、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在政策的持续收紧高压下,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格和销售急剧下降现象,房地产企业普遍出现流动性不畅、资产负债表恶化。2022年房地产行业整体经历了深度调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4.3%。
受伤的不止房地产行业。2022年全年22个集中供地城市土地成交总量13910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8.9%,土地成交总价16736亿元,同比减少19.4%,土地市场成交面积及总价均同比大幅减少。土地成交减少的部分,直接反映为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断崖式下跌,若扣除地方国企托底土地市场的因素,2022年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将更为严重。
鉴于此,2022年8月22日,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部分金融机构座谈会,提出要保障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而上一次享受“保障合理融资需求”特殊关怀的,还是2018年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而平台公司是地方政府的“嫡亲”,房地产能与之相提并论,足见中央之重视。
此后,救助房地产行业的相关政策陆续推出,有代表性的是2022年11月13日,中央推出“稳地产金融16条”,核心是救房地产企业,放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条件,从银行、债券、信托、股权等多个渠道优化房地产企业融资环境。
通过对本轮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回顾,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房地产再次被确立为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众所周知,钢筋水泥为基础的经济,无法撑起大国崛起的中国梦。中央一直试图优化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减少房地产相关产业占比。然而,202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65.22%,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同时,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从客观实际和主观意愿的角度,目前调整房地产行业发展为时尚早。
其次,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将长期持续推进。结合上一条新闻,我国地方政府促进经济的两个有力抓手,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带动的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和制造强国带动的工业现代化。随着城镇化率的逐步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正在经历新型城镇化为主向工业现代化为主的引擎转换,这是二十大报告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政策体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制造强国、实业兴国的必然要求。
最后,坚持“房住不炒”不动摇,房地产行业风险防范不放松。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目前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银行信贷的比重接近40%,房地产业相关收入占地方综合财力的50%,房地产占城镇居民资产的60%。可见,房地产已经深度绑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和居民,中国经济的“去房地产化”势在必行,中央本轮收紧政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然而,在政策部署和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困境,导致行业在过热和过冷之间震荡的冰火两重天,但长期来看,中央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改革会持续完善,朝着我国房地产事业健康发展的方向持续推进。
四、从徙木立信看营商环境
1月14日,在政治氛围相对厚重的山东省,企业家李国欣实名举报潍坊市昌乐县委书记王骁,实属罕见,事件发生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举报信反映的内容丰富,涉及数据造假、营商环境、政府担保等多个方面。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小文老师从历史的角度,谈一谈对该事件一些思考。《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这个故事就是徙木立信,商鞅以立信为基,取信于民,推行新法令,奠定大秦帝国百年强盛基础,最终实现统一天下。无独有偶,比商鞅早三百年,管仲在其《管子·枢言》中提到:“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仲作为一代名相,辅佐齐桓公成就一代霸业,其根本就是构建诚信为主的商业体系,而举报信事件发生的昌乐县,就处在古时齐国的范围内。时移世易,曾经的重商主义,虽然早已被浓厚的政治氛围所代替,但执政为民所依赖的诚信基础,却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首先,我们来谈一谈政府信用。举报信中提到,县委书记王骁为彰显政绩,逼迫雷丁汽车虚报企业工业产值及销售产值约46.83亿元。其实,地方经济数据造假并不鲜见。2017年以来,辽宁、内蒙古、天津等地先后爆出虚增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此后分别调减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统计数据,被称为财政“挤水分”。
举报信事件发生当天深夜,潍坊发布官方消息称,山东省已成立省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进驻昌乐县调查核实有关情况,依法依规处理。对于数据造假的情况,调查组比较容易掌握。如果被证实,影响的将不只是昌乐县,处理不好会影响山东省的政府信用。
近年来,山东省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融资领域,尤其是非标融资,不断爆出负面消息,政府亟需向社会,尤其是金融机构传达积极信号。所谓危机,危中有机。小文老师建议,不妨利用本次事件,争取尽快公布调查结果,以彰显政府高效的作风。如果证实数据造假,一方面昌乐县坦诚承认错误,另一方面举一反三,启动全省统计数据调查工作,如有数据不实,全面及时“挤水分”整改。如是,方可彰显山东省政府的高效、公信和担当,同时挤掉数据“水分”,为新一届领导班子轻装上阵、全力发展经济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谈一谈营商环境。举报信中提到,王骁书记对昌乐的企业漠不关心,几乎从不去企业,对企业的事情从不过问。固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这样做,虽不值得提倡,却也不能因此受到指责。但是,在中央要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大背景下,王骁书记的作法,对区域营商环境的打造是不利的。目前,各地政府在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方面,“内卷”已然相当严重,各地政府服务实体经济的做法层出不穷。鉴于此,调查组的结果通报中,最好能明确王骁书记对企业的做法不可取,号召全省各地引以为戒,全面开展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树立山东经济大省敢做敢为的政府形象。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政府担保。举报信中提到,昌乐县政府一直不愿为雷丁提供抵押物续贷支持,“王骁书记既不给我们贷款,也不给我们一个退出方案,直接将我们逼到了停工停产的绝境”。但小文老师要说,王骁书记不安排政府或平台公司为雷丁公司担保,不但没有错,反倒是正确的选择。因为,政府财政或授权平台公司为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涉嫌新增政府隐性债务,是政策明令禁止的。
五、未来城投公司的债务怎么办?
2022年底,遵义道桥宣布债务重组安排,共计155.94亿元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如此债务展期,大幅度地缓解了遵义道桥的债务压力,其他深陷债务泥潭的城投公司也在考虑,这样的债务重组,我们可以做吗?
一直以来,中央对于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债务问题,高度重视,呵护备至。固然,对于政府债务管理,中央“不救助、不兜底”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随着地方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债务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时,中央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虑,会做出相应安排。
这一次,化解城投公司债务的白衣骑士,是银保监会。
1月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遵义道桥的贷款重组事件,正是郭树清主席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因此,预判未来各地城投公司会参照遵义道桥的做法,以长期置换短期、低成本置换高成本的方式,有序实现政府隐性债务和城投公司债务的结构优化、成本降低。
类似遵义道桥债务展期的做法,本质上是城投公司债务的“永续化”。其实,早在2018年7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强调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小文老师就给出判断,城投公司的债务,实质上与地方政府债券一样,将会成为永续债。遵义道桥的贷款重组,从形式上已经印证。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都是财政系统的责任,如地方政府财政重整、再融资债券置换隐债、政府违规融资典型案例通报等,都是各级财政对于政府债务管理的应对举措。
目前,金融系统积极参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化解,释放出财政风险在财政系统内短期难以化解、转由金融系统共担风险的信号。在新征程的第一年,地方政府因债务包袱而拖累经济发展是中央不乐见的,希望财政和金融共同发力,为地方政府的财政危机减减负,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
六、2023年城投公司趋势展望
上述思考贯穿了地方经济发展、房地产行业、营商环境提升、政府隐性债务、城投公司债务化解等一系列主题,希望能对朋友们理解当前形势和城投行业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展望2023年城投行业发展,有以下趋势值得关注。
(1)国资国企开启新一轮深化改革。2022年,各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初,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各地乘势而上组织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已然启航。城投公司的转型发展,永远在路上。
(2)国有资本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着力服务实体经济。2022年,政府引导基金市场活跃,累计设立2000多支,目标规模超13万亿元。展望2023年,政府主导产业投资和基金设立将会加速,基金设立呈现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延伸,从地级以上城市向区县级下沉等趋势,国有资本率先垂范支持实体经济,带动我国各类经济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潮。
(3)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放松,城投公司债务化解或有新路径。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长势头初步得到遏制,存量隐性债务已经化解三分之一以上,隐性债务风险稳步缓释,总体可控。对于城投公司债务,依照金融机构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要求,各地城投公司或可参照遵义道桥债务重组的模式,探索存量债务风险缓释的新路径。
(4)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是提升政府综合投融资能力、扩大有效投资、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陕西、甘肃、江西等省已先后开展全省范围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成效显著。展望2023年,或有更多省份,将融资平台整合升级作为重点工作。
(5)城投公司对标现代新国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现代新国企的新担当、新作为。展望2023年,城投公司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成为创新型国有企业;加快实现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成为现代产业链培育者;服务“国之大者”,发挥基础保障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资效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整体效率。
鸿业已定风雷起,正是扬帆搏浪时。我们相信,城投公司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投资咨询公司成立37年以来,专注政府投融资领域,从国资国企改革、基础设施项目谋划、基金设立顾问、产业投资顾问等方面,我们一直、也将持续为各地政府和城投公司提供专业卓越的智力服务,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篇:浅析城投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